关于金山寺

金山寺简介
金山寺位于开江县城西8公里的金山羊半腰,因山势宛若“金”字故名。禅林占地百亩,古树修篁,灵花彩羽,殿宇幽邃,风格殊异。寺依山而建,座南朝北,自下而上,主要殿堂沿中轴线作纵深展开,建筑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。依次建有山门、宝树堂、护法殿、藏经楼、禅堂、僧舍、塔园、碑群、放生池等。构成起伏幽深,殿宇重叠,错落互变,主次分明的古建筑群。
据文献及寺存碑刻载:金山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,古名伽兰寺。至明永乐时开设佛门道场,明正德六年寺殿于兵乱。清康熙年间复建一昭提,乾隆四十三年,邑令李晖自达州(今达县)西圣寺迎来德岸法师卓锡于此,增置殿堂与廊舍。其徒普济募镌经版,至道光年间寺已规模宏敞;遂成禅林宝刹。旧时,寺内僧众多时达200余人,曾创办佛学院,附设佛门小学一所,古今“梵钟法鼓,声震辰昏”,历为骚人墨客赞咏,留下许多不朽之墨宝。
穿过山门拾级而上,宝树禅林迎面耸立。土红色的庙墙砖砌封顶,墙面横书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个醒目的大字。正中一道石门直通大殿,两门柱镌联:“撒手悬崖早攀金绳登觉路,回头是岸何用宝筏渡迷津”,横额“不二法门。”大殿为四合院布局,清乾隆年建。第一殿堂是宝树堂,为募刻佛经和鉴藏文物之所。前殿明间系护法殿,正门兼作过厅。为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造、重楼式穿逗梁架,十架梁用五柱,横面9间40米,两厢房各5间22米,通为两进8米。内檐带廊,廊顶用阑额和由额组成横向构件,箍头饰退晕彩绘,蔚为壮观。
大雄宝殿为全寺中心建筑,系砖..